成都信息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成都 [切换]
    信息分类
    成都敖包副业网 > 成都热点资讯 > 成都智能机器人 >  多企业落户,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新高度,这地的发展秘诀是?

    多企业落户,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新高度,这地的发展秘诀是?

    时间:2022-10-08 10:06:59  编辑:敖包信息网  来源:敖包网  浏览:18026次   【】【】【网站投稿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常住人口535万人,传统上看成是三线城市。2021年,常州GDP达8808亿元,同比增长9.1%,但从人均GDP来看,常州却排名到了全国第九。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的经济快速发展一度成为全国城市学习的榜样,近些年来,常州凭借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形成全新城市名片,制造核心产业成果突出,尤其是常州市加速打造的机器人产业,规模正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


    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rgin-bottom: 10px;" alt="" />


    常州对于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产业的吸引力到底源于何处?近日,常州市智能制造的转型发展经验上了江苏省和发改委的重点推荐名单,“常州经验”成为我国区域智能制造十大推进路径之一,这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常州快速发展的秘诀。


    ▍打造制造业复利集群


    常州所持的“最强王牌”“是制造业。据今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全省第三,而常州制造业的本质深挖则是本土民营经济。


    常州市认识到,得益于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的“苏南模式”,早在2010年,民营经济在常州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9.5%。到2021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占据约70%的份额,这是常州产业根基和制造业底盘。


    最初常州的民营经济发展非常驳杂,以轻纺为主,并有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产业为主,因此2000年以来,常州的发展开始集中分布于“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区域机构”等5大主题,央媒涉常新闻报道聚焦的55个关键词数据显示,其中又尤以“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为典型,这种快速发展的核心经验在产业链集群体系。


    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rgin-bottom: 10px;" alt="" />


    2000—2020年,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是常州工业进阶的核心方式,常州产业转型的“高新技术”特色明显。具体来看,作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认识到了本土工业积累的价值以及产业独特性。


    常州在一方面保持固有的“化工”“纺织”“电子”等传统优势行业蓬勃发展同时,另一方面重新以武进高新区和新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高新科技支撑,着力聚焦“太阳能”“医药器械”“文化创意”等朝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当前正好迎来了快速爆发期。


    同时,常州传统工业发展的“智能驱动”特色明显。


    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合理规划,探索提炼了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模式,保证了更多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使得常州的工业整体发展开始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在产业层次上形成比传统小农家庭经营更具规模性特征、兼具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系统的工业化体系。


    自2013年起,常州市持续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凭借本身工业生产的市场需求优势,整体发展紧密依托“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前期工业基础,常州通过招商引资上下游企业,积极布局先进制造链式发展,从而打造了硬核产业集群。


    在常州市政府的引导下,地方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型产业集群并非独立强调某部分产业发展,而是更加类似上下游供应关系。新型产业集群为本土产业集群服务,并实现早期的市场合作。


    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rgin-bottom: 10px;" alt="" />


    以常州市最新推出的智改数转拓宽应用领域策略为例。通过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充分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不仅拓展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还能抢抓智改数转的有利契机,帮助传统企业实施“机器人+”专项行动,依托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支撑企业“智改数转”。


    同时,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制造商赴企业服务对接活动,还能引导适用企业应用本地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围绕“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服务”打造一批示范应用项目。截至目前,在今年新征集的633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中已实现工业机器人应用7413台。


    这种政府引导下的本土区域间上下游合作关系更加强调以需求为导向,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与需求的能力相对更强,也变通过市场需求订单等形式,帮助了孵化期的企业快速成长。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近年来,武进机器人产业聚集安川、纳博特斯克、快克智能等研发生产及配套企业70余家,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1台“武进造”。


    6月17日,总投资1.5亿美元的安川机电一体化项目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投产,两条全新生产线主要生产工业机器人配套的运动控制器、变频器等核心零部件。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过70亿元。安川高层领导表示,选择在武进增资扩产,是看中了这里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常州市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门类41个大类中有33个,207个中类有189个,666个小类有598个,构建成了独特的城市级系统工业化体系。


    常州市公布的最新十大产业发展目录中,包含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先进材料、新医药、光能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基本又都包含了整体化、软硬件部件、核心零部件三大板块,将进一步补足工业体系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rgin-bottom: 10px;" alt="" />


    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表示,武进正全力抢抓数字经济浪潮,加快构建机器人本体、核心功能部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模式,倾力打造全国顶尖的工业机器人“智谷”和长三角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逐步形成梯次化产业培育体系和优越的产业发展生态。


    2021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全省第三,“十四五”时期,常州定下“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目标。冲刺江苏第五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常州被多方寄予厚望。


    借助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优良的产业生态、完善的供应链,作为以制造业著称的江南古城,2021年常州的工业企业超过6万家,从业者超过120万,常州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29.31万元/人,位列全国第七。当前,常州正以“智改数转”为杠杆,撬动这一数字再度进阶。


    ▍产业融合链条加速升级


    除了制造业整体工业布局采取链式体系,常州市还对于重点企业与头部企业给予了更大范围的支持。


    2021年,常州市新增上市企业10家,目前上市公司累计达84家,力争到2025年累计上市企业突破150家。这其中32家公司为2017年以后上市。从行业分布来看,这些上市公司涵盖半导体、材料、硬件与设备、汽车零配件以及如机械设备等,2021年总收入约1366亿元,占常州全部上市公司收入的比重超过40%,可以说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相当明显。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不同发展阶段到底还有哪些需求?常州市进行了点对点的深入调研,采集并总结到了企业对于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研发实力、提高人才密度、提高知识产权力度等方面的实际述求。


    通过设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市场化并购基金,常州市开始支持龙头企业瞄准海内外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2017年以来,常州市引进各类投资机构349家,并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为实体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通过加大对于人才创业落户扶持补贴力度,常州实现了在领军型人才的大量引入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孵化。不仅整合本地高教资源,构建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蓝领工人培养基地的同时,还积极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资源,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帮助头部企业对接更多顶级高校人才资源和研发、项目开拓上的资源。


    本土化人才具有更强的发展稳定性,在本土化人才培育上,常州探索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以产业创新为先导、政府创新为推力、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弥补了创新条件先天不足的缺陷,逐步打通了新技术由实验室和高校到企业的屏障,让高端人才留得住,也帮助企业集中攻克“卡脖子”难题。


    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rgin-bottom: 10px;" alt="" />


    特别是常州开始大力引进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成以“科教城”为核心、具有“产教学研”鲜明特色的科研基地。在这种产学研基地的基础上,大量工业企业开始进行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为主线,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两极,也让本土企业真正加速实现了本土化人才的培育、应用与挖掘。以机器人产业为例,5月28日,武进在全省率先成立地区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十条》等支持政策,在应用场景、产业创新、人才领军、金融保险等领域全面护航。


    2021年,陈金虎刚由常州市市长升任市委书记,他就在专题调研机器人产业发展时强调,如今的常州,要用好常州科教城以及中以、中德、中瑞等园区,深化双向合作,推进大学、大所、大企强强联合,创建产业创新联盟,拓展技术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响常州机器人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国内顶尖的机器人企业选择在此落地。


    近年来,常州市“引、育、聚”三管齐下,加速打造产业链强、创新强、应用强的机器人产业,产业规模全省前列,龙头企业引领建圈强链成果明显。吸引了包括汇集安川、节卡、遨博、铭赛等国内外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构建“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先后获批江苏省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人口可以反映这一结论。《城市财富》研究中发现一个很有意义的细节,常州的常住人口在2011年至2019年期间,整体变动不大,但从2020年开始快速上升,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达到了535万人,两年人口净流入超60万,产业竞争力对于人才的综合吸引力提升非常明显。


    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rgin-bottom: 10px;" alt="" />


    ▍结语与未来


    常州坚持对于产业链的全方位链式布局已经开始收获成果,例如在新能源车领域,常州从上游材料,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整车、充电设备,以及其他配套零部件都有各自优势链路。与此同时,一批有名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理想汽车、中创高新、蜂巢能源等,也都开始落户常州。


    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常州市布局的另一个重心,市委书记陈金虎专题调研机器人产业发展时强调,机器人产业孕育着重大发展机遇,抓牢“风口”就能赢得主动权。陈金虎指出,常州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产业市场份额高、品牌口碑好,拥有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已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升级,鼓励、支持市场主体研发推出更多高技术、高精度的机器人产品。既要面向市场需求推进整机生产制造,也要面向细分领域推进零部件生产制造,跑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速度”。”这是十四五新时期陈金虎对常州的机器人产业提出的更大期待。


    目前,常州已经形成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软件、系统集成的完整生产链,随着江苏省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标委会落户常州等一系列动作,常州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在不断优化提升,常州的目光也已经对准了行业更上游的标准和专利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常州已累计主导7项、参与制定35项国际标准,涵盖机械、铸造、涂料、电力等多领域。让更多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重要提醒】

    ↘↘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成都本地便民信息↙↙(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注明成都,免费拉您进群聊),优先通过审核。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

    敖包副业网

    最新便民信息
    13717680188